'+e.name+'
'+e.price+"
"}),t+=""),this.asideContentDom.innerHTML=this.asideContentDom.innerHTML+t,yicheUtils.initLazyLoad()},showToolBox:function(e){var t='近期,一起涉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。在沪昆高速公路上,驾驶员张某在启用“辅助驾驶”功能后,竟放心大胆地入睡,对车内警报声置若罔闻。不幸的是,当车辆的“智能领航”(NGP)功能因路况复杂自动降级为“自适应巡航”(ACC)时,车辆失去了自动保持车道的能力,最终撞上了路边护坡。所幸,张某因系了安全带而幸免于难。
这起事故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揭示了公众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普遍误解。许多人错误地将当前的“智驾”技术视为“自动驾驶”,这种认知不仅危险,而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。实际上,现有的“智驾”技术本质上仍是高级辅助系统,远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的标准。
为纠正这一误解,国家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2025年4月,工信部明确要求汽车制造商禁止使用“自动驾驶”和“零接管”等误导性术语,违规企业将面临生产一致性审查和召回风险。同时,公安部也强调,辅助驾驶的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,从而形成了监管闭环。目前,许多汽车制造商已积极响应,将宣传语中的“智驾”改为“辅助驾驶”,以强调其辅助性质。
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目前的能力有限,市场上所有车辆的“智驾”系统最高仅达到L2级别。这意味着,该技术无法完全替代人类驾驶,而只能在特定条件下(例如车流量较少的高速公路)提供基础辅助,如车速控制和车道保持。在面对复杂路况、突发情况或恶劣天气时,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能无法准确识别或及时作出反应。
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存在降级和失效的风险。一旦系统判断无法继续执行任务,可能会从高级模式瞬间降级为低级模式,甚至直接退出。这要求驾驶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,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。然而,许多驾驶员却忽视了这一点,将辅助驾驶系统视为“睡眠神器”,这种做法极其危险。
在宣传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时,汽车厂商常常夸大其效果,使用诸如“高阶智驾”、“零接管率”等词汇吸引消费者。然而,在用户手册的不起眼角落,却明确写着“驾驶员需始终保持注意力”的提醒。这种“宣传夸大,责任明确”的做法,不仅误导了消费者,还悄然改变了安全规则。对于驾驶员而言,应牢记以下三个“绝不”:绝不将辅助驾驶视为可以放松警惕的工具;绝不相信任何品牌宣传其辅助驾驶系统绝对安全;绝不能抱有事故发生后车企会承担责任的侥幸心理。
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虽然为驾驶带来了便利,但并非万能的替代品。它更像是一个助手,而非主角。驾驶员始终是行车过程中的主要责任人,必须时刻保持对路面的关注和掌控。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际,对安全的最大敬畏在于:智能辅助并非意味着可以放手不管,而是需要更加谨慎地驾驶。每次启用辅助驾驶功能前,都应自问:如果系统突然失效,我能否在1秒钟内接管?若对此不确定,建议紧握方向盘——这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负责。
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,但安全始终是首要考量。驾驶员应理性对待这一技术,既不应盲目依赖,也不应全盘否定。唯有正确理解和运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,方能真正实现驾驶的安全与便捷。
内容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易车立场